解锁饮水密码 开启健康生活
近日,国家疾控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环境是健康的基石,每一口干净的饮用水、每一缕清新的空气、每一寸无污染的土地,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本期,让我们聚焦饮水安全、室内空气净化与土壤守护,从源头筑牢公众的健康防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水室 张岚 叶必雄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约70%由水构成,科学饮水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升,如何选择饮用水、正确饮水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
饮用未达标水的健康危害
长期饮用不符合标准的水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多方面危害,有些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
微生物污染危害 危害最为直接和迅速。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水可能引发霍乱、伤寒、痢疾等急性肠道传染病,对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尤其危险。
重金属超标危害 危害具有累积性和隐蔽性。例如,铅污染会损害神经系统,影响儿童智力发育;汞中毒可导致“水俣病”,损伤大脑和肾脏;镉积累会引发“痛痛病”,造成骨骼软化与肾功能衰竭。
有机化学污染危害 危害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例如,三氯甲烷等消毒副产物可能增加膀胱癌风险,农药残留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多环芳烃等致癌物与多种癌症发病率上升有关。
硬度异常水的危害 高硬度水虽然不会直接致病,但长期饮用可能增加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风险。而极端软水可能因缺乏钙、镁等必需矿物质,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感官性状异常水的危害 感官性状异常水即使未超标也会影响健康。异味水体可能含有未知污染物;颜色异常可能提示管道腐蚀或藻类滋生;浑浊水不仅令人反感,还可能包裹有害物质。煮沸处理也无法完全消除这类水潜在的风险。
饮用水的四个标准
饮用水应满足以下标准。
微生物安全性 饮用水中不应含有病原微生物,如水中总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均不得检出。控制生物风险是饮用水安全保障的首要任务。
化学物质安全性 饮用水中大多含有很多种化学物质,部分物质在长期暴露后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各种有害化学物需严格限量,以保障人体免受其潜在危害。
放射性物质安全性 受地域或地质等因素的影响,饮用水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应严格控制饮用水中的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等放射性指标,避免放射性物质对身体的长期损伤。
感官性状良好 饮用水应当清澈透明、无异臭异味,水温适中。水的浑浊度不应超过1NTU(散射浊度单位),色度低于15度,且不应含有肉眼可见物。
科学饮水的方法
掌握正确的饮水方式,可以让水更好地为健康服务。
合理调整饮水量 饮水的实际需求因体重、活动量、气候等因素而异。温和气候条件下,低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男性每日适宜饮水量为1700毫升,成年女性每日适宜饮水量为1500毫升。观察尿液颜色是判断饮水量多少的方法。正常的尿液颜色为透明黄色或浅黄色,如果尿液颜色加深,呈黄色和深黄色则需补水。
合理安排饮水时间 饮水时间分布有讲究。晨起空腹喝一杯温水有助于激活代谢;餐前半小时适量饮水可避免暴食;睡前1~2小时减少饮水量,可避免夜尿影响睡眠。运动前后,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和过量饮水导致低钠血症。切忌等到口渴才喝水(此时已轻度脱水),应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选择适宜水温 饮用常温水或温水(25~40℃)。水温过低会刺激肠胃,水温过热可能损伤食道黏膜。特殊情况下,如高温作业后可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常温饮品,以满足身体的特殊需求。
理性选择饮用水 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就是安全可靠,健康经济的饮用水。反渗透净水器去除多数污染物的同时也滤除了有益矿物质,长期饮用者需注意矿物质补充。瓶装水打开后要尽快喝完,以确保水质安全和新鲜。
用对饮水器具 饮水器具会影响水质。建议使用玻璃、陶瓷或不锈钢材质容器。饮水机要定期清洗消毒,在日常使用中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家庭净水设备需按时更换滤芯。
关注当地水质信息 定期查看水务部门发布的水质报告,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当自来水出现明显异味或颜色变化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并暂停饮用,以保障自身和家人的饮水安全。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筑牢健康防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空气质量与健康监测室 李韵谱
室内空气污染是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隐形杀手”。室内空气污染是指在室内空气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了新的成分,或原有成分增加的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室内空气的自净能力,对人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产生影响的现象。
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广泛,短期暴露可致急性损害,如眼、鼻黏膜的刺激、头晕等,长期暴露会增加哮喘、癌症等慢性病风险。室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导致儿童发育迟缓,增加孕妇早产、胎儿畸形风险,加重老年人原有慢性疾病。
不同种类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暴露,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例如,颗粒物、氮氧化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可引起呼吸功能下降、呼吸道症状增加。甲醛、苯系物等污染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眼、鼻黏膜、咽喉、皮肤的刺激,进而引起头晕、皮肤过敏等亚临床症状。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复杂多样。具体来源包括以下几个。
建筑与装修材料释放 如人造板材及黏合剂中的甲醛、油漆涂料中的苯系物、天然石材中的氡气等。
日常生活排放 吸烟时产生的颗粒物、烹饪时产生的油烟颗粒物(是室内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也是致癌物、肺癌风险因子)、燃气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激光打印机工作时产生的臭氧等。
室外环境渗透 如机动车尾气(颗粒物、氮氧化物)通过门窗进入室内;工业排放(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随风扩散至室内。
室内物品释放 如干洗衣物中残留的四氯乙烯、含氯消毒剂使用后释放的氯气、家用香薰合成香料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等会释放到室内空气中。
微生物污染 如细菌、真菌、病毒、尘螨及其代谢产物。来源有室内长期潮湿导致墙体滋生的霉菌,空调过滤器等滋生的微生物,后者可随着空调运行进入室内空气中。
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治
控制源头是根本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板材、涂料、石材等建材。优选实木家具,并查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标识”。简约装修,避免过度装饰、装修、家具堆叠,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累积。
采取措施降低污染物浓度 第一,加强通风。勤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标准要求新风量每人每小时应不小于30立方米)。建议首选自然通风,每日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气温适宜时打开门窗,加强空气对流。室外空气污染严重时,避免自然通风,改用机械通风,如选择有净化功能的新风系统。
第二,使用空气净化器。可去除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甲醛、苯系物等污染物。目前,市售空气净化器种类繁多,消费者应根据室内污染物种类选择购买家用空气净化器。例如,静电式原理的空气净化器可净化颗粒物,但对甲醛等化学污染物无效。过滤式原理的空气净化器通常内置过滤网,可以净化空气中的颗粒物,而内置改性活性炭滤网的净化器可净化苯、甲醛等化学污染物。采用复合式净化原理的空气净化器通常内置多种净化模块,包括静电集尘板和过滤网等。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是管理厨房油烟。烹饪时必开抽油烟机。烹饪结束后,让抽油烟机继续工作5~10分钟,以清除剩余的油烟。注意定期清理,保证排油烟的效率。二是安全使用消毒剂。使用消毒剂时,避免儿童和老年人在室内停留。按照产品说明书配比消毒液,避免浓度过高造成空气污染。消毒后,务必开窗通风。三是定期清洁空调。每年至少清洗一次空调。将空调过滤网拆下来,用清水反复冲洗,充分晾干后再安装使用。
完善标准与协同管理 一是要不断完善国家标准和政策法规,为室内空气防治提供制度层面上的支撑。不断优化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及时纳入新型污染物,参考最新的毒理学和流行病学证据对各项污染限值进行及时修订。二是对幼儿园、学校、养老院、公共场所等应定期开展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工作。三是不断加强公众的健康防护意识,阻断室内空气污染这个“隐形杀手”。四是防治室内空气污染,这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关键环节,从源头控制到政府监管,从个人防护到制度保障,需构建“政府-企业-家庭”三级防控网络。
守护土壤健康 共享美好家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土壤质量与健康监测室 叶秀 张翼
土壤中的物质可通过作物富集,经食物链传递,影响人体健康。土壤在粮食生产、水源调控、气候调节、环境自净、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对健康的影响
第一,土壤不仅能储存约60%的淡水供植物利用,还通过物理过滤和生物降解作用净化水源,有效阻隔污染物进入地下水或河流。
第二,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群落,约占全球生物多样性的1/4,维持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生态系统平衡。部分微生物(某些细菌和真菌)能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维持肠道健康。另外,土壤作为陆地最大的碳库,通过植物根系和微生物活动能固碳减排,缓解极端天气等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第三,土壤作为污染物屏障,通过吸附、固定和降解机制,有效降低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进入食物链的风险。健康的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可以提供水、食物、清新的空气、稳定的气候和健康。全球高达95%的食物供给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土壤,使其成为粮食安全的核心支柱。然而,当前全球土壤健康正面临严峻挑战,过度农业耕作、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气候变化、过度或不当使用农用化学品等因素导致土壤持续退化。
土壤污染的健康风险
土壤中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电子垃圾拆解、固体废弃物、煤炭燃烧残留物、石化产品泄漏、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动物粪便,废水灌溉农田和大气沉降等。
土壤重金属等污染物通过农作物富集作用,使农作物中有毒物质水平升高,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污染物经雨水冲刷进入河流和湖泊等地表水中,也可渗透污染地下水,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平衡;农药等污染物从土壤表面挥发或施用后形成飘散扩散的悬浮颗粒物可引起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物不仅导致环境污染,还可影响生物多样性,导致耐受性低的动植物死亡,使敏感动植物失去生存环境,对动植物的生存与繁衍构成了严重威胁。
土壤中污染物经吸入、皮肤接触、饮食摄入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可引起多器官损伤。孕妇和儿童由于生理特殊性,对土壤污染物的健康风险更为敏感。土壤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与成年人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以及儿童神经发育异常、白血病等患病风险升高密切相关。我国作为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残留会改变土壤理化性状,造成土壤退化和重金属更易蓄积,引起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
土壤中农药残留可被作物吸收、土壤表层饮用水、空气等途径进入机体,主要与居民患糖尿病等糖脂代谢紊乱有关。农业生产中未经合理处理的有机肥和污水灌溉可引入致病微生物,增加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同时,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普遍缺乏,大量投入的氮、磷等化肥,加剧了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不足,可间接引起孕妇、儿童等敏感人群的“隐性饥饿”等健康危害。
守护土壤健康的四个方法
守护土壤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维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是土壤保护和健康防护的践行者。
源头减量 优先选购绿色农产品。蔬果食用前清洗干净。使用环保袋减少塑料污染。规范处置电子垃圾。尽量选择可持续、耐用、易于维修的电子产品,从消费端降低污染压力。
科学防护 孕妇、儿童、老年人等敏感人群应避免接触固体废弃物、电子垃圾堆放等土壤污染区域。必要时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手套,勤洗手等。
绿色种植 科学施用堆肥替代化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生物防治等方法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理念传播 积极参与植树、湿地保护等环保宣传,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普及土壤健康知识,提高人们对土壤与健康的认识程度,促进土壤健康与人体健康的协同发展。